短评:物流业要成为新经济强动力
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今年“双十一”大战,有望见证中国快递业的历史性时刻:业务量有可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在“双十一”盛宴即将拉开帷幕之际,作为新经济赖以生存的“动脉”,物流业的发展更应当站在时代潮头,而不是在前后端都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将就着成为“配角”。
商业领域自古就有“渠道为王”的说法,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正是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的血管。
在中国新经济领域,目前电子商务独占鳌头,这一新商业模式在经济升级转型中持续发力、形成规模。目前光是淘宝网上就有超过900万家店铺,带动了千万人就业,新经济形态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的活力以及就业的巨大拉动力,都不容小觑。
相比之下,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和效率提升较为缓慢。物流管理体制政出多门,不利于国家对现代物流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造成物流网点布局、包装标准化、配送一体化等问题很难解决。
同时,物流业本身也存在发展瓶颈。例如,目前全国公路物流企业平均每户仅拥有货车15辆,90%以上的运力掌握在个体运营司机手中,行业集中度仅为1.2%左右。更严重的是市场秩序较乱、诚信体系缺失、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不达标等问题。即便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有一些仍停留在传统物流时代,效率低、浪费严重。
这些弊端,使物流业发展的头已探进了新经济大门,身子还停留在旧经济时代。要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必须通过改革迎头赶上,这首先需要理顺管理机制,出台更高水平的行业标准。
要认定物流业的创新地位,将其纳入政府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突出物流业“公共性”和市场竞争性双重特征,发挥政府与企业协同推动的合力。一方面政府提供给企业更多的规划实施条件、标准化、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企业专注平台建设与运营、服务体系创新。政企共同推进物流网络化运营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物流业不应该成为被拖着走的“后进生”,或者满足于规模的“肥大”,而要顺势做强跨入新经济大门,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动力而非从动力,这正是它作为“流动的血液”在新经济中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