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成都物流共同配送新模式
李克强总理在部署2015年工作时强调:“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而在城市中,车辆与道路资源矛盾突出、交通拥堵的情况下,物流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让它红火起来?3月12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两会特别节目《小丫跑两会》之《物流进城的“云”平台》,该节目以成都为例,通过实地跟拍两位物流配送司机不同的工作方式,用科学的数据、理性的分析,介绍了成都通过“物流共同配送”的新模式降低物流成本,为城市运行减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20分钟的节目展现了成都作为西南特大中心城市逐步成形的物流交通的大格局;通过鲜活的案例和人物,体现了成都在现代物流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成效。
黄林是成都双流某粮油企业的物流配送司机,他服务的超市还未建立dc,也就是共同配送中心。六年来,黄林一直沿用传统直送的物流配送方式。每天早上在公司分装、上货、检查、签单后,将满载的货物运送到成都大街小巷的各个超市。由于受到送货时间、道路限制、交通拥堵等诸多影响,黄林早上8点出发,晚上9点返回公司,13小时只行驶了70公里,不但效率无法保障,还担心交通罚单。这种传统的直送方式是众多供货商的一个缩影,他的苦恼也是整个城市物流供应链的烦恼。
而黄林的同事老周所对接的超市,早在几年前就在成都双流物流园区建立了dc共同配送中心,同样耗时13个小时,老周可以往返三趟,效率是黄林的三倍。由于全程采用信息化管理,根据系统数据的反馈,配送中心将超市每家门店一天的货物依次备齐,由一辆车分别对应一家门店,一次性全部运送过去。为了提高装货的效率,成都某配送中心总经理陈和锋介绍,在技术创新方面由于使用了液压升降平台,原本40分钟才能装一台车现在只需15分钟。这样不仅解决了“老周们”最苦恼的长时间等待验货问题,更直接减少了大大小小的供货车辆往返城内的次数。
黄林和老周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物流配送方式:传统配送方式,一家超市每天要接待无数辆供货商的配送车,浪费了大量人力和交通成本;而共同配送的新模式,所有供货商的车辆都集中在城外的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根据超市的需求,一次性配送当天所有门类的货品,极大地节约了人力和交通成本,带来的效益也是惊人的。
某大型超市的负责人说:“原来一天要200多辆车送货,现在只需要30多辆车就能完成当天的商品需求量,无论是对交通还是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善。”这位负责人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从传统直送方式到“共同配送”的新模式,综合成本可以节省25%-27%,其效果直接反映在商品的价格上,消费者是最直接的收益者,比如:统一配送超市里的莴笋4元8一斤,价格就比外面便宜很多。
节目中专门提到,去年8月,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城市共同配送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意味着成都城市配送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实施。成都市物流办协调处处长张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展新型物流方式,成都首先要购置标准化的配送车辆,重点对纯电动等新能源车辆给予重点扶持。建设共同配送中心或集中配送中心,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补助或贴息支持。对商贸企业或供货商租用标准化仓储设施,也会给予租金方面的支持。此外,针对企业在物流现代技术运用方面的投入,成都也会给予相应的补助。
正是看到了共同配送模式先天的优势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不少供应商开始积极参与其中,准备从自身供应环节就开始进行共同配送。一些大型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开始利用自身的物流优势,搭建平台,让小型供应商纷纷与之合作,将货物集中在一起,统一向商超和超市供应。
根据201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社会物流成本占dgp比率为18%,接近发达国家的一倍。研究显示,物流成本每降低一个点,就能节省6000亿人民币。这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城市配送发展,2012年,商务部将包括成都在内的9个城市列为首批"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在这一背景之下,成都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当前更是将现代物流列为了重点推进的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之一。
本期节目不但生动展示两种物流模式下的巨大反差,而且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城市共同配送中心。新模式的高效、智能,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商品价格。但搭建这样一个庞大的共同配送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前期大量的调研、分析、规划等等,而成都的积极实践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产业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来源:成都晚报)